“农业+”应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遵循
发布日期:2018-06-01 09:39:52 点击量:33 责任编辑:

有的人满为患,有的门可罗雀。同样是乡村旅游,在大众旅游市场中分得的“蛋糕”,却有天壤之别。

  “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徽派民居与青山秀水相映成趣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三四年前就在政府主导下,建起了仿古一条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然而,2012年风光过后,2013年开始,日渐冷清。除了重要节假日外,平时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酿酒、豆腐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已有一些关门停业,仿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更是成了“摆设”。当地村民说,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没有太多挣钱路子。由于旅游产业没有做强,村上也没有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难以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不得已还得外出打工。

  这并非乡村旅游中的普遍情形,但对各地正在掀起的乡村旅游发展热潮,却不无警示意义。

  乡村旅游可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多元化经济,给农户带来就业、创业和致富机会,是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重要路径。但乡村旅游怎么搞,却大有讲究。龙头村的乡村旅游做得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丢掉了“乡村”的根本。

  乡村旅游之所以强调“乡村”,是因为旅游目的地在农村,它既跟名胜景区不同,也跟文化场所迥异。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扎根“乡”“村”,遵循“在做好‘农’字文章基础上,通过‘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丢掉“农业”根基、失去乡愁的乡村旅游,没有根,缺少魂,就无法用乡愁触达游客的心灵,就难以让游客流连忘返、返而难忘。

  中国虽然乡村广袤,地域差异巨大,但主要还是以农耕为主。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应当让乡村百姓心无旁骛,夯实农业根基。该栽种玉米高粱的,就栽种好玉米高粱;果蔬发展有优势的,就栽种好果蔬;只能发展茶园的,就浇灌好茶园;水塘密布的,就发展好鱼虾蟹养殖业;适合大棚种植的,就发展大棚种植……有了这些首先能让百姓生活有保障的作物或水产,接下来就可以围绕玉米高粱、果蔬、茶园、鱼虾蟹、大棚种植等,做好“农业+”的文章,通过做加法的方式,逐步向乡村旅游方向发展。比如“茶园+休闲观光”“玉米高粱+农事体验+亲子活动”“鱼虾蟹+垂钓+垂钓产品自加工”“大棚种植+采摘”……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看到别的村赚钱了,就眼热,就跟风,就急功近利,就丢掉根本。每个村有每个村的产品特色和资源优势,乡村基础设施也千差万别。在条件不具备之前,可以根据本村资源禀赋,先从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入手,看看市场情况。如果没有游客,或者游客很少,但至少田地里种着玉米高粱、果蔬等,生活保障没问题;如果市场不错,游客越来越多,可以根据游客的年龄、数量、需求,逐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从农业,先延伸到农产品“后备箱”工程,让自驾游游客来了,有东西买,后备箱不空着走;接着可以延伸到农事体验、采摘、认种认养、垂钓、农家乐、民宿、生态教育、户外活动、社会实践基地……

  做好农业,可以让农户生活无后顾之忧;做好“农业+”可以让农产品有附加值,为农户增收提供更多渠道。反观龙头村,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手上没了土地,发展农业也就无从谈起;流转的土地又没有继续做农业,而是去做仿古类景观。由于仿古类景观完全为人造景点,易模仿复制,缺乏文化底蕴,也丢掉了龙头村本地特色,游客过来只感受到了浓厚的商业气息,享受不到龙头村本应有的农家乐趣,难以从人造景观中产生心灵震撼或乡愁体验。仿古类景观并非游客魂牵梦绕的乡村旅游,这样的景观来一次足矣。而支撑起龙头村这样的乡村旅游,恰恰非常依赖以其为中心点的一小时车程半径范围内的回头客。这也就是为何龙头村乡村旅游刚开始风光无限,其后变得日渐冷清的重要原因。

  乡村旅游不能仅凭主观意志、做千篇一律的人造景观,或简单模仿别人,而应立足乡土气息,通过秀美的生态环境,追求源源不断的客源。如何让游客来了还想来,来了不愿走,走了还惦记,是一门学问。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既要学习他乡所长,也要汲取他乡教训,找好切入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先从精品景点做起,然后串点成线,演变成全域旅游,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最终建成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美丽乡村。(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责编:赵怡  赵晓东    审发:陈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