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李昌平
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在阿坝县召开民族地区农业扶贫工作现场会,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地区“三农”工作,目的是推动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上午,大家亲身感受了阿坝县农业农村的新变化。刚才,三个州、三个县作了交流发言,任永昌同志总结了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形势与任务,对“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
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干部群众按照省委“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的部署,认真落实“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以强农惠农富农为取向,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把助农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业工作连年都有新进展。去年,民族地区粮食产量479.6万吨,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07.5万吨、31.6万吨,蔬菜、水果、油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656.3万吨、194.5万吨、19.6万吨和4.5万吨,牧区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8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69元、比2013年增长12.41%,三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居全省前三位。
面对经济下行和维稳压力,以及地震、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四川始终保持着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是分不开的,农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保供给、稳增长、惠民生,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民族地区各级干部群众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就民族地区农业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对农牧业助农增收重要性的认识
农牧业既是农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也是事关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跨越发展、长治久安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骨干产业、支柱产业。现在,民族地区部分地方农牧业助农增收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可见,农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还处于全省最低水平。2014年,甘孜、阿坝、凉山州农牧民人均收入在全省排位分别为第21、18和17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96元、937元、539元。全省67个民族地区县有57个是扶贫重点县,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问题尤为突出,民族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四川实现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少了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业。
实践证明,挑战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民族地区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增收脱贫和致富奔康的过程;就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的过程;就是与全国全省同步跨入小康社会的过程。我们要深化农牧业对助农增收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促进民族地区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抢抓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已经进入了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无论发展速度还是增收幅度都要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就是硬道理、硬任务、硬目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奋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长治久安。
当前,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央和省委分别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和办法,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开发攻坚和民族地区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把特色农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会空前加大。
同时,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水质优良、土壤洁净、空气清新、日照充足、物种多样。比如,九龙牦牛、麦洼牦牛、金川牦牛、蜀鲜花牛、峨边花牛、汉源黄牛,藏系绵羊、半细毛羊、美姑山羊、会理黑山羊、北川白山羊,金阳丝毛乌骨鸡、兴文山地乌骨鸡、藏鸡、草科鸡、建昌鸭,以及藏猪和阿坝中蜂等独具特色;金川雪梨、汉源雪梨、雷波脐橙、盐源苹果、茂县苹果、会理石榴、九龙花椒、汉源花椒、盐源花椒等久负盛名;品种繁多的道地药材、野生菌类、森林蔬菜;还有生长季长、错季销售的大地蔬菜等,发展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空间巨大。二是生态优势。辽阔草原、美丽山岗、轻轻牛羊,白云悠悠、彩虹灿烂、挂在蓝天上;湖泊湿地、绿草茵茵、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最宝贵最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三是文化优势。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绚丽多彩、异彩纷呈、令人神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老实说,上帝是公平的。民族地区虽然山高坡陡、地处边远,但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想象空间十分巨大。在新常态下,完全契合市场竞争日益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竞争的阶段性特征,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在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下生产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三、着力推进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最近,国务院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调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7月23-24日,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汪洋副总理指出要在扩规模、调结构、强产业、可持续、提素质五个方面下功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
我们要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突出生态与文化两大优势,用好政策、创新机制、整合力量,以安全、高效、绿色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着力把农业做强做大做精做优,做成富民产业。
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是农牧民增收的希望所在和潜力所在。要树立大农业观,既要抓好青稞、马铃薯、荞麦等特需口粮生产,保障民族地区口粮安全,还要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因地制宜发挥民族地区山地立体气候和物种资源优势、林地和草地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牧结合,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名优水产品养殖业和林下种养业,优化区域布局,走差异化发展路子。选准一两个特色产业集中打造,成片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依托民族地区生态与文化优势,大力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结合彝家新寨和藏区新居建设,布局建设一批“藏家乐、彝家乐、羌家乐”和特色农家旅馆、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坚持走农旅结合、文旅融合的路子,不断拓展民族地区农业的业态、文态和形态,带动更多群众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牧业发展现状,注重将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和后处理,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支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登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集聚合力、精心打造“川藏高原”、 “圣洁甘孜”、“大凉山”等区域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民族地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参与“川货全国行”和“万企出国门”等活动,强化展示展销,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小平同志讲“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高度重视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林,推动民族地区农业向科技创新型和内涵提升型转变。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为科技人员插上奋斗的翅膀,各地要鼓励农牧科技人员到农牧区创办领办联办科技型企业。依托“农业科技进藏区”等活动,强化科技培训,开展科技示范。大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农牧业融合,创造条件引入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引入一个品种就是植入一个产业。换田不如换种。良种良法是农牧业不二的法则。要不断加大地方品种保护力度和良种培育推广力度,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开发利用和引进培育名、优、特、新品种,发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人工种植,强化牦牛、藏羊、藏猪、藏鸡等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合理调整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千方百计提高出栏率及商品率,从根本上扭转牧区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加大良法推广力度,大力推广人工种草、牧草青贮技术,建立越冬度春打储草基地,通过围栏封育、施肥补播、除杂灌溉、灭鼠治虫等多种方式,加快改良天然草地。抓好畜禽改良工作,积极推广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
四、全面深化民族地区农业农村改革
按照省委确定的新一轮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从全省看,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农村改革进度较慢、效果较差。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大力度,扎实推进,不拖后腿。加快推进草原、耕地、宅基地、集体林权等确权颁证,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民族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选择有条件的县先行先试,为全面推进改革投石问路。有序规范草原、耕地、林地流转,发展符合当地实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以草地、耕地、林地承包权入股设立股份合作社。支持现代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民合作社示范建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要优先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国家安排的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产业基地等项目。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牧民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合作社+基地+农牧民”、“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基地”等联营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让农牧民在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中更多受益。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公益性服务机构,加快培育畜禽改良、产品营销、牧草经营、农机服务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总结推广宣汉县农业科技创新试点经验。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民族地区特色产品范围。
五、倍加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我省民族地区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也是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大部分地方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及保护开发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发展农业、开发资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保护是民族地区各民族同胞生存发展的根基,守住了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就赢得了独特优势、发展先机。牧区要按照“加强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要求,把草原保护建设列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湿地恢复、防沙治沙、鼠虫害治理等重点工程,有序开展生态移民,推进牧民转产转业,从根本上扭转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改进放牧方式,调整畜草比例,提高载畜能力,促进草畜平衡,加快草原修复;健全监测预警体系,严格执法监管,加强草原监理,抓好草原防火,巩固草原生态保护成果。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农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投入品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打通“养殖业-有机肥-种植业”园区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
六、切实加强领导和狠抓责任落实
推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事关民族地区能否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直接抓、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发展合力。
加快政策落地。对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好政策对接,细化工作方案,硬化推进措施,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省委要求,“十三五”期间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投入要大幅高于“十二五”水平。要管好用好产业扶贫和新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既要搞好资金整合,更要加强资金监管,对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惩不贷。
加强作风建设。民族地区尤其是高原藏区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特别需要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作风建设对推动工作至关重要,农业部门主要领导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扩大“四风”问题整改成果,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加强工程项目招投标、物资采购、补贴发放等重点环节监管,营造法治氛围,构建长效机制,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抓好工作、推动发展,重塑风清气正的从业环境和行业形象。
同志们,抓紧抓好民族地区农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民族地区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小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据四川省委农工委网站)